全球 USDT 的总量:规模膨胀下的风险与警示

 

“全球 USDT 的总量” 常被当作衡量稳定币市场热度的指标,但 2025 年最新数据与监管动态显示,这一规模的持续膨胀不仅暗藏合规隐患,更已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重要推手。截至 2025 年中期,USDT 流通量已达创纪录的 1570 亿美元,占据全球稳定币市场超 70% 的份额,其背后的增长逻辑与风险代价值得深度警惕。

从总量构成与增长轨迹看,USDT 的规模扩张高度依赖特定区块链网络的支撑,且集中度极高。数据显示,波场网络已成为 USDT 发行的核心载体,截至 2025 年中期,该网络上的 USDT 发行量超 800 亿美元,占全球总量的 51%,仅 2025 年前九个月就新增 230 亿美元,远超以太坊等其他网络。这种集中化增长一方面源于波场的技术基础设施支持,另一方面也与 USDT 试图规避传统金融监管的布局密切相关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总量扩张并未伴随合规性提升 —— 美国稳定币法案要求稳定币需以美国国债等高评级资产 1:1 储备,但 USDT 储备中竟有两成由比特币、抵押贷款等风险资产构成,与合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,这意味着 1570 亿美元的总量背后,存在储备不足的潜在兑付风险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全球 USDT 总量的膨胀与非法金融活动的蔓延形成了危险共振。作为跨境流通的虚拟载体,USDT 的匿名性与高流通性使其成为非法换汇、洗钱等犯罪的 “核心工具”。2025 年上海浦东法院宣判的案件中,犯罪团伙利用 USDT 完成 65 亿元非法换汇,正是借助其总量庞大、跨境转移便捷的特点。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(FATF)报告显示,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5 月间,稳定币交易量突破 30 万亿美元,其中大量 USDT 被用于构建隐蔽资金路径,仅 2024 年与欺诈相关的链上非法资金就达 510 亿美元。从 “WO token” 骗局吸收 2.86 亿枚 USDT,到鑫慷嘉平台以 USDT 为媒介开展庞氏骗局,这些案件均印证:USDT 总量越大,其被犯罪活动利用的规模与危害便越严重。

对我国用户而言,USDT 总量膨胀带来的风险具有直接传导性。尽管 1570 亿美元的总量主要分布在境外市场,但通过非法平台、“币商” 等渠道,境内用户仍可参与交易,而这一过程已明确触犯法律红线。十部门早已界定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为非法金融活动,上海、重庆等地判例显示,参与 USDT 交易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或帮信罪 —— 重庆何某通过低买高卖 USDT 获利 477 万元,最终因非法经营罪追责。更现实的风险是,USDT 储备中的风险资产若出现波动,可能引发兑付危机,而我国用户因交易非法性,将面临 “损失自担” 的结局,这与 pi 币等虚拟资产的风险本质一致。

防范风险需跳出 “总量崇拜” 误区:不迷信 USDT 的 “稳定” 表象,认清其储备合规性缺陷;不参与任何 USDT 交易,拒绝成为非法金融活动的 “工具人”;不向陌生平台转移资产,警惕以 “总量增长” 为噱头的诈骗宣传。若发现相关违法线索,立即通过国家反诈中心 APP 举报。

综上,全球 USDT 总量的膨胀绝非市场繁荣的信号,而是合规风险与犯罪隐患的集中体现。用户需摒弃投机幻想,坚决远离 USDT 相关活动,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