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锡德拉币发行总量” 的疑问在部分社交平台出现,但深入调查可明确:锡德拉币无任何公开、合规的发行信息,所谓 “总量设定” 均为诈骗分子编造的谎言。对中国公众而言,纠结这一数字毫无意义 —— 我国早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锡德拉币本质是无真实价值支撑的 “空气币”,参与其相关交易只会面临财产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
首先要认清:锡德拉币的 “发行总量” 是诈骗分子的核心话术工具。与狗狗币等有明确发行背景的虚拟货币不同,锡德拉币从未有正规团队披露发行白皮书,网络上流传的 “总量 100 亿枚”“总量 210 亿枚” 等说法,均为骗子根据诈骗需求随意设定的数字。这些虚假总量常被包装成 “稀缺性” 噱头,比如宣称 “锡德拉币总量固定,挖到即永久持有,未来必升值”,或 “仅发行 50 亿枚,已销毁 30 亿枚,剩余量稀缺”,以此诱导投资者认为 “早入场早获利”。2025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中,诈骗团伙就虚构 “锡德拉币发行总量 80 亿枚,仅开放 20% 流通”,通过虚假交易平台炒作价格,待投资者大量入金后,便修改后台数据清空 “剩余总量”,卷款跑路,超 500 名受害者被骗金额合计达 8000 余万元。
更危险的是,“发行总量” 背后藏着成熟的诈骗套路。骗子常以 “锡德拉币总量透明,可查区块链” 为幌子,引导投资者进入伪造的 “区块链浏览器” 查看虚假数据,实则所有 “总量信息”“转账记录” 均为后台生成。常见套路还包括 “拆分总量”:将虚假总量拆分为 “挖矿产出”“团队预留”“社区奖励” 等部分,以 “参与挖矿可获取低价锡德拉币” 为由,诱导用户购买高价 “挖矿设备” 或 “算力份额”,而这些所谓的 “设备”“算力” 根本不存在。2024 年某案件中,有受害者花费 3 万元购买 “锡德拉币挖矿权限”,最终仅获得后台显示的 “1000 枚锡德拉币”,无法提现也无法交易,所谓 “总量稀缺” 的承诺沦为空谈。
即便抛开直接诈骗,锡德拉币交易从根源上已触碰我国法律红线。2021 年十部委通知明确,任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,包括为其提供发行、交易服务,均属非法金融活动。司法实践中,此类案例屡见不鲜:2023 年某投资者因相信 “锡德拉币总量稀缺” 的谎言,通过非法平台购买 “10 万枚锡德拉币”,后因平台关闭损失 5 万元,报警后因交易非法未被立案;2024 年上海法院审理的案件中,某团伙利用虚构的 “锡德拉币总量” 吸引投资,再以 “拉人头返利” 模式发展下线,最终因组织、领导传销活动罪被追责,主犯获刑 5 年。更严重的是,普通用户若为他人 “代买锡德拉币” 或提供资金划转,可能涉嫌帮信罪,2025 年已有大学生因帮朋友 “转卖锡德拉币” 被冻结账户,面临刑事调查。
认清锡德拉币的核心风险,需跳出 “发行总量” 的数字误区,把握两个关键:一是锡德拉币无真实发行主体与总量设定,所有相关信息均为诈骗工具;二是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禁令覆盖全链条,无论其包装得如何 “合规”,交易均属非法。正如公安部网安局强调,凡是虚构 “发行总量”“稀缺性” 的虚拟货币,本质都是诈骗。
综上,锡德拉币的 “发行总量” 是彻头彻尾的虚假命题。对公众而言,与其追问 “总量多少”,不如牢记监管底线:虚拟货币交易在我国无任何合法路径,远离锡德拉币及所有虚拟货币,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