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买卖合法吗?监管定性、法律风险与骗局警示

 

“以太坊买卖合法吗” 的疑问,关乎虚拟货币交易的合规底线。结合我国监管政策、司法实践及 2025 年最新案例可知,以太坊买卖在我国属于明确禁止的非法金融活动,无论是境内平台交易还是通过境外平台操作,均不受法律保护,参与者还将面临资产损失、法律追责等多重风险。需从监管定性、法律后果、风险本质三方面拆解,认清其非法属性。

我国对以太坊买卖的非法定性具有明确政策依据,且监管态度一贯坚定。2021 年央行等十部门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以太坊等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其兑换、交易等相关业务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。2024 年最高法进一步明确,投资以太坊及相关衍生品的民事法律行为因违背公序良俗属无效,由此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。这意味着以太坊买卖从交易环节到民事纠纷处理,均被排除在合法框架之外,即便是宣称 “合规” 的境外平台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,同样属于非法行为。

参与以太坊买卖,已触及法律红线,面临多重司法追责风险。从司法实践来看,法律后果体现在三个层面:一是民事权益无法保障,上海某法院审理的案件中,投资者因以太坊交易纠纷起诉平台,法院以交易非法为由驳回全部诉求,近 50 万元损失无法追回;二是可能涉嫌刑事犯罪,若参与以太坊传销式交易或为诈骗团伙提供资金转移服务,将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、洗钱罪等,2025 年文县公安通报的案例中,3 名推广以太坊理财的人员因传销罪获刑;三是面临行政处理,江苏溧阳已有用户因出售以太坊接收涉诈资金,导致银行卡被冻结并接受警方调查,相关资金被认定为非法所得予以收缴。

以太坊买卖不仅非法,更暗藏资产归零与诈骗陷阱的双重危机。以太坊价格受市场炒作影响剧烈波动,2022 年曾从 4800 美元跌至 880 美元,无数投资者爆仓,但更致命的是诈骗风险:2025 年高发的 “虚拟币理财骗局” 中,诈骗分子以 “以太坊质押年化 30% 收益” 为诱饵,诱导用户转入资产后卷款跑路,李女士等受害者投入的 20 万元血本无归;技术层面,以太坊区块链并非绝对安全,美国两兄弟曾利用代码漏洞 12 秒内盗取价值 2500 万美元的以太坊,受害者因交易非法难以维权。此外,境外交易平台跑路频发,2025 年已有 3 家平台关停,用户无法提现的投诉超 2 万起。

2025 年监管与司法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压缩了以太坊买卖的生存空间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多部门提示,所有邀请投资虚拟货币的行为 100% 是诈骗,其中以太坊因知名度高成为首要炒作工具。公安机关建立虚拟货币交易资金监测平台,能精准追踪跨平台、跨境的以太坊流转,实现对洗钱、诈骗等犯罪的全链条打击。司法层面,涉以太坊案件已形成 “快侦快判” 机制,2025 年上半年审结的相关案件中,涉案人员平均刑期达 2.3 年。

识别以太坊相关陷阱需坚守 “三不原则”:不相信 “以太坊合规交易渠道” 的谎言,境内无任何合法平台;不参与 “质押理财”“量化交易” 等衍生活动,均为诈骗话术;不向陌生账户或平台转入以太坊,资金一旦转出即无法追回。发现可疑活动可向国家反诈中心举报。

以太坊买卖的合法性问题,我国监管与司法已给出明确答案 —— 全程非法、风险极高。无论其技术如何包装、市场如何炒作,都改变不了其扰乱金融秩序的本质。对我国用户而言,远离以太坊及所有虚拟货币交易,选择银行理财、基金等合规产品,才是守护资产与自由的唯一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