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TN 币:“支付代币” 噱头下的资金盘骗局与崩盘危机

“ETN 币” 常被包装成 “去中心化支付代币” 进行宣传,但结合虚拟货币诈骗的共性规律、监管定性及同类案例可知,市面上流通的 ETN 币多为无真实技术支撑的 “空气币”,以 “跨境支付”“高息理财” 为噱头实施传销式诈骗,所有相关交易在我国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其资金盘本质注定难逃崩盘结局,参与者将面临资产归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需从项目本质、运作套路、风险后果三方面拆解,认清其骗局真相。

ETN 币的 “支付代币” 外衣全是虚假包装,无任何真实价值根基。部分宣传称其为 “基于区块链的全球支付解决方案”,可用于跨境转账、商品消费,甚至虚构 “与东南亚电商平台达成合作” 的谎言,但这些说法存在致命漏洞:国内外主流区块链浏览器均未收录其公开的链上交易数据,所谓 “支付功能” 无任何落地场景佐证,技术白皮书要么缺失关键信息,要么被证实存在大量抄袭内容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类以 “支付” 为噱头的虚拟货币,与曾涉案 8.14 亿元的 “亚泰坊币” 如出一辙 —— 后者同样虚构 “对接实体项目” 的假象,实则是无代码、无储备、无应用的 “三无空气币”,最终沦为传销工具。

从运作模式看,ETN 币的 “高息吸储 + 拉新返利” 路径,是典型的资金盘套路,崩盘结局早已注定。其操作逻辑与 PlusToken、Circular Economy 等知名资金盘高度一致:首先通过社交平台散布 “ETN 币质押年化 30%”“静态收益日结” 等虚假信息,用小利返现吸引首批用户入金,制造 “盈利假象”;随后推出 “拉新奖励” 机制,发展下线可获 5%-1% 的层级返利,最多可达十级,形成金字塔式传销架构,完全符合我国《禁止传销条例》的界定标准;最终当新用户资金无法覆盖旧用户 “收益” 时,操盘手便通过 “平台维护”“系统升级” 等借口关闭服务器,卷款跑路。2025 年广东警方打掉的虚拟币诈骗团伙中,就有类似项目通过该模式吸纳资金超 2 亿元,最终仅 472 名参与者的本金便血本无归。

参与 ETN 币相关活动,面临法律与资产的双重灭顶风险,且维权无门。法律层面,我国 2017 年七部委公告已明确,代币发行融资属非法公开融资行为,涉嫌非法集资、传销等罪名。参考 “亚泰坊币” 案例,仅发展下线层级达 108 层、吸纳会员 18 万人,主犯就被判处六年以上有期徒刑,即便是普通推广人员,若发展下线超 120 人也将面临五年以上刑罚。资产层面,风险堪称 “百分百损失”:一方面,资金盘依赖 “拆东补西” 维系,一旦新资金断裂必然崩盘,2025 年已有 3 起同类 “支付代币” 骗局跑路,用户账户内的 ETN 币瞬间沦为无效数字;另一方面,诈骗分子会迅速将涉案资金通过 USDT 等渠道转移至境外,即便警方立案,追回难度也堪比大海捞针。

识别 ETN 币陷阱需把握三个核心特征:凡是宣称 “高息质押”“稳赚不赔” 的,必是资金盘骗局;凡是以 “拉人头得返利” 为主要推广方式的,必涉嫌传销;凡是要求向私人账户或陌生平台转入资金购币的,必是诈骗陷阱。2025 年李女士被虚假 “券商精英” 诱导投资虚拟币被骗的案例,正是对这类陷阱的深刻警示 —— 骗子往往先建立信任,再用高收益话术诱导入金,最终卷款失联。

ETN 币的 “支付代币” 噱头,掩盖不了其资金盘诈骗的本质。这类虚拟货币既无技术创新,也无实际用途,仅靠谎言维系的泡沫必然破裂。对我国用户而言,无论其包装成 “全球支付解决方案” 还是 “创新区块链项目”,都改变不了其非法属性。远离 ETN 币及所有虚拟货币交易,选择银行理财等合规产品,才是守护资产与自由的唯一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