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稳定币草案:金融创新与监管平衡的探索

 

在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逐步成型的背景下,中国虽尚未推出统一的稳定币草案,但香港地区已迈出坚实步伐。2025 年 5 月 21 日,香港特区立法会通过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,并于 5 月 30 日刊宪正式立法,这一举措为稳定币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香港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构建了全面且细致的监管体系。在定义与范围上,明确稳定币为 “法币挂钩稳定币”,即锚定法定货币(如港元、美元等)以维持稳定价值的代币,受规管活动涵盖发行稳定币、管理储备资产及提供相关服务。发牌制度严格,发行人需向香港金融管理局申请牌照,申请者限定为公司或香港以外的认可机构,并要求最低注册资本达 2500 万港元,以此确保发行主体具备一定财务实力。对于未持牌从事相关活动或虚假宣传的行为,设置了严厉的法律制裁,最高可罚款及监禁,从源头上规范市场主体行为。

持牌人责任方面,条例草案着重强调储备管理与消费者保护。稳定币必须严格按照 1:1 的比例锚定法定货币,储备资产需全额覆盖未赎回稳定币的面值,并定期接受审计,以保障稳定币价值稳定。赋予用户强制无条件赎回权,确保用户可随时按面值赎回稳定币,有力保护消费者权益。在管理要求上,持牌人需任命经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意的行政总裁、董事及稳定币经理,强化内部治理与监管衔接。监管与制裁措施同样完备,香港金融管理局拥有广泛权力,可要求持牌人提供资料、进行调查或任命法定管理人,对于违规行为,制裁手段包括罚款、牌照撤销及刑事责任,如无牌活动、非认许提供者销售等经循公诉程序定罪,可处最高 500 万港元罚款及 7 年监禁,欺诈行为处罚更为严厉,最高可处 1000 万港元罚款及 10 年监禁,以此形成强大威慑力,维护市场秩序。

从中国内地视角来看,尽管目前没有针对稳定币的统一草案,但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大原则下,对稳定币保持着密切关注。一方面,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,在跨境支付、金融科技等领域展现出潜在应用价值。例如,在跨境贸易中,稳定币有望简化支付流程,降低交易成本,提高资金流转效率,为国际贸易提供更便捷的结算方式。另一方面,稳定币的发展也带来诸多风险挑战。稳定币若缺乏有效监管,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波动,其匿名性特点还可能为洗钱、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提供便利,威胁金融安全与稳定。

鉴于此,中国内地在探索稳定币监管路径时,可借鉴香港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的成功经验。在储备资产监管上,严格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拥有足额、高质量的储备资产,并建立定期审计与信息披露机制,增强市场透明度,让投资者清晰了解稳定币背后的资产支撑情况。在反洗钱与反恐融资监管方面,利用先进的监管科技手段,对稳定币交易进行实时监测与追踪,确保交易合规性,阻断非法资金流动渠道。同时,注重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,积极参与国际稳定币监管规则制定,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,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,适度推动稳定币领域的创新发展,实现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动态平衡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