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暴跌已成定局?供需博弈与周期律下的认知重构

 

当比特币在 2025 年 8 月突破 10 万美元关口时,“极度贪婪” 的市场情绪(恐惧贪婪指数达 94)与散户止盈传闻形成诡异共振。断言 “比特币暴跌已成定局” 看似顺应市场回调担忧,实则陷入了加密货币市场最常见的线性预测陷阱。透过供需数据与周期规律审视,当前市场呈现的是多空力量的动态博弈,而非单向崩塌的必然结局。

供应端的稀缺性重构颠覆暴跌预设。区块链数据显示,约 500 万枚比特币因私钥丢失永久退出流通,这一数量已超过机构持仓总量(220 万枚)。2024 年 4 月减半后,比特币年通胀率降至 1% 以下,每日新增供应量仅 450 枚,这种结构性紧缩与现货 ETF 带来的增量资金形成对冲 ——11 只现货 ETF 已吸引 537 亿美元资金流入,机构需求持续支撑市场韧性。渣打银行更预测年底目标价可达 20 万美元,与 “暴跌论” 形成鲜明对比。

宏观与监管的双重悖论打破单边预期。贝莱德 CEO 芬克将比特币定义为 “恐惧货币”,认为其在通胀与地缘动荡中具备对冲价值,甚至给出 70 万美元的长期预判。美国通过战略储备计划将比特币纳入金融体系,欧盟 MiCA 法案构建合规框架,这种主流化进程与部分地区的禁止性政策形成监管分化,而非单一的压制性态势。市场呈现典型的多空博弈:矿工警示单月 3 万美元下跌风险,却有比特币 ETF 单周净流入 30 亿美元的资金热度,显示机构与散户的认知鸿沟。

历史周期律揭示预测谬误。比特币前三次减半后,价格从减半日到周期峰值分别上涨 93 倍、30 倍和 8 倍,这种规律虽非简单重复,但证明暴跌并非减半后的必然轨迹。当前 45% 的自由流通量占比,意味着少量资金即可引发剧烈波动,既存在回调可能,也暗藏突破动能。所谓 “暴跌已成定以动态视角审视:短期需警惕贪婪情绪反转,长期则需关注稀缺性与机构 adoption 的持续共振。在加密市场,没有注定的暴跌,只有被单一因素蒙蔽的认知盲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