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货币的领域中,USDT(泰达币)作为一种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,因其相对稳定的价值和便捷的交易特性,备受关注。不少人好奇,别人收 USDT 究竟用于何种目的?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。
在非法活动的灰色地带,USDT 常被不法分子当作跨境非法换汇的 “得力助手”。多地司法机关披露的案件显示,以 USDT 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已沦为跨境 “对敲”(非法跨境汇兑)的核心工具,涉案金额动辄上亿元,个别案件交易流水甚至突破百亿元规模。在传统 “对敲” 模式基础上,虚拟货币的介入极大增强了非法换汇的隐蔽性。比如,境内客户支付人民币至指定账户,境外团伙同步从海外账户划转外汇至客户境外账户,而这中间资金的流转通过 USDT 来完成价值转换。犯罪团伙通过收取高额手续费,以及在虚拟货币买卖过程中赚取价差收益,获取暴利。像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宣判的一起案件中,杨某、徐某等人通过操作空壳公司账户,参与非法买卖外汇的金额高达 65 亿元,背后便是成熟运转的利用 USDT 进行跨境资金非法流动的链条。
洗钱也是收 USDT 的一大非法用途。由于 USDT 具有匿名性、快速流转性、可兑换性、难以溯源等特征,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于违法犯罪财物的洗白、转移。一些犯罪团伙以 “区块链 OTC 商家” 身份为掩护,搭建洗钱通道。境外金主将电诈、网赌等赃款打入境内 “人头账户”,通过 “跑分车队” 拆分转账至二级卡,“车手” 凌晨取现后交给 “背包客” 存入地下钱庄,最终换成 USDT 回流境外。在江苏省句容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案件中,犯罪团伙利用虚拟币 USDT 将 “黑钱” 通过买卖方式兑换后再卖出,使得 “黑钱” 变成 “白钱”,整个洗钱过程快速且难以追踪。
此外,在诈骗活动中,USDT 也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。例如,线上诈骗分子伪造身份获取信任,诱导受害者进入虚拟投资陷阱,以投资需要使用 USDT 为由,让受害者用现金找线下 “U 商” 换币。实际上,受害者注册的并非真正投资网站,账户金额只是数字,由诈骗分子随意操控。像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,被害人刘某在短短 8 天内,就用现金换 USDT 充了 110 万元,最终发现无法提现才报警。
当然,在合法合规的投资领域,也有人因看好加密货币市场的发展潜力而收 USDT。部分投资者认为,加密货币市场具有高收益的可能性,他们收集 USDT 是为了在合适时机投资其他加密货币,期望通过低买高卖获取差价利润。一些加密货币项目的开发者也会收取 USDT,用于项目的研发、运营和推广等,以推动项目的发展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在中国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开展此类业务扰乱经济金融秩序,还可能滋生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