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PE 币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众代币,短短数月成为加密市场 “现象级” 存在,其走红并非偶然,而是文化符号、社区传播与市场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文化 IP 的天然流量池是 PEPE 走红的起点。它依托的 “佩佩蛙” 形象早已是互联网迷因界的 “元老”—— 这只诞生于 2005 年的漫画青蛙,曾通过表情包、梗图在论坛、社交平台广泛传播,积累了全球范围的认知基础。当 PEPE 币将这一形象与加密货币结合,瞬间唤醒了大量用户的 “情怀记忆”,不少人出于对 IP 的熟悉感主动关注甚至参与其中,为其后续传播埋下伏笔。
社区的 “病毒式” 自发传播则是关键推力。PEPE 币上线后并未依赖项目方营销,而是靠社区用户 “自下而上” 扩散:早期持有者在推特、电报群等平台大量发布佩佩蛙表情包,将代币与趣味梗图绑定;有人发起 “PEPE 挑战赛”,鼓励用户创作相关内容赢取代币;甚至有 KOL 主动转发相关话题,让 “买 PEPE 当‘青蛙股东’” 成为圈子里的流行语。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成本极低,却精准触达了对迷因文化敏感的年轻群体。
** 加密市场的 “投机窗口”** 也为其添了把火。2023 年上半年,主流加密货币陷入震荡,不少资金开始寻找短期套利标的。PEPE 币初期极低的价格(曾低至 0.000000001 美元)和庞大的流通量,让它成了 “门槛极低的投机品”—— 几分钱就能买入数十亿枚,一旦价格小幅波动就能带来数倍收益。这种 “以小博大” 的诱惑吸引了大量投机资金入场,推动价格在半个月内暴涨数万倍,进而引发媒体关注,形成 “涨价 - 曝光 - 更多人入场” 的循环。
不过需清醒看到,PEPE 的爆红本质是 “迷因流量 + 市场炒作” 的产物,缺乏实际价值支撑。其走红路径也成为迷因币的典型范本:借势成熟 IP、靠社区造梗破圈、靠投机资金拉涨,只是这场热度能持续多久,仍要看社区能否维持活力,以及市场情绪何时转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