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以太坊作为区块链 2.0 的代表,曾凭借智能合约掀起行业革命,但近年来在技术瓶颈、市场竞争与监管压力下,其 “不行” 的声音渐起,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。
技术层面的拥堵与高成本成为致命短板。以太坊采用的 PoW(工作量证明)机制效率低下,每秒仅能处理 15-30 笔交易,远低于传统支付系统。2021 年 DeFi 热潮期间,单笔转账 Gas 费曾飙升至数千美元,普通用户被迫退出生态。尽管转向 PoS(权益证明)的合并(The Merge)在 2022 年完成,理论上提升了安全性与能效,但交易速度未获实质性突破,Layer2 扩容方案虽分流部分压力,却导致生态碎片化,增加了用户操作复杂度。开发者抱怨智能合约漏洞频发,2023 年因代码缺陷导致的黑客攻击造成超 10 亿美元损失,技术迭代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。
市场竞争正不断蚕食其护城河。Solana 凭借每秒 5 万笔的处理速度和近乎零的手续费,吸引大量高频交易应用;Avalanche、Polygon 等公链通过更灵活的共识机制和更低的开发成本,分流了游戏、NFT 等热门赛道项目。以太坊在去中心化金融(DeFi)中的锁仓市值占比,已从 2021 年的 90% 降至 2025 年的不足 50%,生态主导地位岌岌可危。更严峻的是,传统科技巨头入局加剧了竞争 —— 苹果计划推出的 “Apple Chain” 瞄准企业级区块链应用,其封闭生态与用户基础可能对以太坊形成降维打击。
监管高压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。以太坊的代币 ETH 虽常被宣传为 “去中心化资产”,但其庞大的市值和广泛流通使其难以摆脱证券属性争议。美国 SEC 多次将 ETH 纳入调查范围,威胁将其定义为证券,这意味着交易、质押等行为可能面临严格监管。欧盟 MiCA 法案要求区块链项目披露发行方信息,与以太坊标榜的 “无许可” 理念直接冲突。我国则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相关业务,以太坊在华应用场景被全面封杀,全球合规化进程的加速,让依赖匿名性的以太坊生态举步维艰。
从投资角度看,以太坊的回报率已大不如前。2017 年至 2021 年,ETH 价格从 10 美元涨至 4800 美元,涨幅超 400 倍;但 2021 年至今,价格在 1500-2000 美元区间震荡,年化收益率不足 5%,远低于同期美股科技股。机构投资者开始减持 ETH,转向更合规的数字资产,2025 年上半年灰度以太坊信托基金净流出达 12 亿美元,市场信心持续低迷。
以太坊的困境折射出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瓶颈:去中心化、安全性与效率的三角悖论尚未破解,而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挤压,使其 “不行” 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,需认清虚拟货币的高风险本质,我国明确禁止相关交易,参与其中可能面临财产损失与法律责任,远离投机才是理性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