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加密货币交易领域,因买卖 U 币(USDT 泰达币)被抓的情况时有发生,而当事人及其家属往往关心能否取保候审。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诸多复杂因素,需从案件性质、证据情况、法律规定等多维度剖析。
从案件性质来看,买卖 U 币本身在我国处于法律灰色地带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。若当事人单纯因参与 U 币交易被抓,情节较轻且无其他严重违法情形,理论上存在取保候审可能。例如,只是偶尔小额买卖 U 币用于个人收藏或体验加密货币交易,没有造成严重金融秩序扰乱,司法机关可能认为其社会危害性较小,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之一 ——“可能判处管制、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” 。
然而,现实中许多买卖 U 币案件并非如此简单。大量案例显示,U 币常被犯罪分子用于洗钱、电信诈骗资金转移等违法犯罪活动 。一旦被认定为明知资金来源非法仍参与 U 币交易,以帮助转移赃款,性质便截然不同,可能涉嫌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 。这种情况下,取保候审难度大幅增加。因为此类犯罪情节严重时,量刑可达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,不符合取保候审中 “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,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” 这一条件。例如,湖北枣阳市马某通过 U 币交易帮上游犯罪人员转移赃款,经检察院提起公诉,法院以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其拘役五个月 ,像马某这类案件,在侦查阶段申请取保候审往往很难获批。
证据情况对取保候审申请结果影响重大。若警方掌握的证据确凿,证明当事人深度参与违法犯罪,如拥有大量与犯罪团伙的沟通记录、资金流水清晰显示资金流向非法活动,此时申请取保候审成功概率低,因为司法机关难以认定其不存在串供、毁灭证据等社会危险性。相反,若证据模糊或不充分,如广西藤县 Z 某某等人买卖 U 币涉嫌诈骗犯罪案,律师通过会见当事人、与侦查机关沟通,指出证据存在不确定性,最终检察机关对 Z 某某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,为后续取保候审创造了可能 。
此外,当事人到案后的表现也会被纳入考量。主动投案、如实供述罪行、积极配合调查、有立功表现等,都可能增加取保候审的几率。如天台县金泽在明知 “易币付” 平台 U 币交易资金可能违法的情况下仍参与,但 2024 年 3 月 25 日主动到公安局投案并如实供述,后被取保候审 。
买卖 U 币被抓后能否取保并无绝对答案,需结合具体案件性质、证据、当事人表现等综合判断。对于涉及此类案件的人员,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,准确把握案件走向与自身权益,是应对困境的关键。